谭建光:“3.5” 学雷锋,志愿者怎么做?
以下文章来源于社志会,作者谭建光
1963年3月5日,毛泽东同志发出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。每年的“3.5”都是学雷锋纪念日,也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,是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重要节点。习近平同志指出,“新征程上,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,更好发挥党员、干部模范带头作用,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,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。”为此,充分利用“3.5”学雷锋纪念日的契机,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,对于弘扬雷锋精神、繁荣志愿服务,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奉献爱心、服务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今年的“3.5”学雷锋纪念日即将来临,我们特别撰写本文,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分享思绪。
学雷锋志愿服务,要凝神聚力
学雷锋志愿服务,就是要传承雷锋精神,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弘扬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,传播新时代新思想,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。因此,志愿者开展“3.5”学雷锋活动的时候,不仅仅是停留在做做好事、帮帮人,而且要在关爱服务的同时,通过自己的学习领悟,以及积极的传播推广,引领社会新风、弘扬时代精神。我以前写文章曾经提到2019年在雷锋家乡——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“雷锋学院”考察的时候,院长专门介绍青年雷锋手捧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一卷,斗志昂扬朝前走的雕像。2024年,我再到望城区“雷锋纪念馆”参观的时候,又一次看到相同的雕像,感触非常深。与网络上类似的雕像区别在于:网络广泛流传的雕像是雷锋穿军装,手捧《毛泽东选集》朝前走的神态。望城区雷锋纪念馆、雷锋学院的雕像,是雷锋更加年轻,十八九岁,身穿普通工作服,手捧《毛选》朝前走的神态。雷锋学院院长、雷锋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分别告诉我,那时候雷锋还未参军,也还未入党,就是普普通通的青年团员。但是,他在认真工作、热情助人的同时,非常热心阅读毛主席语录,并借阅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一卷,做了不少笔记,受到很多启发,也指导他更好地工作和助人。今天的社工,今天的志愿者,在“学雷锋、做好事”的时候,也要特别注重学习新时代新思想,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,从而更好地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,凝聚群众、振奋精神、共创事业、共享美好。
图一:山东潍坊“天使公益”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残障人士勤奋创富
说到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凝神聚力,我想起今年1月到山东省潍坊市调查辅导的情形。当时遇到学雷锋志愿者、“天使公益”负责人肖岚。她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优秀志愿者,在10年前首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之际,带着帮助残障朋友友爱互助、走出困境的项目参赛,恰巧助残组评审组长是我。他们的项目非常优秀,获得评委一致好评,赢得高分,荣获金奖。时隔10年之后,她得知我要到潍坊市志愿服务基地调查,特别高兴,特别激动,向我介绍了近年来的探索创新。其中,最突出的是从“助人”到“自强”,从“互助”到“共富”。“天使公益”的志愿者,自己也是残疾人,但是勇于率先探索自强不息、多样发展的路径,同时帮助其他残疾朋友公益创业、勤奋创富。现场展示有许多在志愿者带领下,残疾人朋友做的创意手工,非常丰富多样,既有实用性也有时尚性。肖岚告诉我,在志愿者的指导和帮助下,残疾人不仅仅做传统手工艺品,而且策划和设计新颖时尚的文创产品,销路逐渐拓展,生活不断改善。我们特别赞赏肖岚他们对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探索创新,就应邀再一次给他们“颁奖”。我和基地曹冬梅主任,又一次将这个10年前的金奖奖杯颁发给肖岚。上一次是奖励志愿者帮助残疾人走出困境,这一次是奖励志愿者帮助残疾人自强创富。这个案例,就是非常典型反映学雷锋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凝神聚力、共创未来功能,对社会进步和他人成长都有重要促进作用。
学雷锋志愿服务,要生动活泼
从我们在各地区讲课和调查的情况看,广大群众特别希望学雷锋志愿服务要生动活泼、富有活力,而不是形式化、机械化。因此,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筹划开展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时候,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时尚变化,不断创新、增添活力。一是采取老中青结合的方式,既鼓励学雷锋典型示范带动,也鼓励青少年探索实践,尤其是结合新一代人的兴趣爱好,推出新颖性、魅力强的服务活动,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感悟。二是采用多形式结合的方式。即做好讲故事、唱红歌的传播,也运用AI、DS等技术进行演绎,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流行、深入人心,产生更大更好的影响力。三是采取多地区结合的方式。目前,大中城市和山区农村、沿海地区和内陆乡镇、平原地区和边疆村寨等,虽然具有差异,但是通过发达的网络、丰富的信息就可以互相交流、互相借鉴。因此,志愿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时候,要通过网络和媒体联系更多地区的志愿者,各取所长、相互融合,产生丰富多样的活泼形式,让新时代的学雷锋更有生机活力。
图二:广州黄埔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“点面结合、活泼多样”
广州市黄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在2024年“3.5”学雷锋纪念日前夕,就开展丰富多样的“雷锋集市在身边”系列活动,不仅仅有区、街的大型“雷锋集市”志愿服务,而且有流动深入社区、小区的“雷锋集市”大篷车服务。同时,在做好文明宣传、科普咨询、法律援助等服务的同时,将科技创新志愿服务、文化创意志愿服务、家风家教志愿服务等融入其中。尤其是发挥高新开发区的资源,越来越多的创新创造内容在“雷锋集市”展现出来,惠及群众,受到广泛的欢迎。由此可见,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要在原有形式、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、日趋丰富。
学雷锋志愿服务,要温暖人心
“3.5”学雷锋活动涉及爱岗敬业、勤奋进取、助人为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。其中,学雷锋志愿服务最核心的就是乐于助人、助人为乐。今天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,特别要注重在帮助他人、服务社会的时候,营造温馨温暖的社会氛围,让人人都获得真心贴心的关爱。一方面,市场经济的冲击,让一些人计较利益、争夺利益,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与仇视,生活中缺少信任和温暖。另一方面,社会转型的加快,让人自顾不暇、忽略他人,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陌生,缺乏亲情和温暖。因此,不仅仅是老人、残疾人、困难家庭成员需要志愿者的关爱和帮助,需要社会的温暖和温馨;许许多多的老百姓也需要志愿者的关爱和帮助,需要社会的温暖和温馨。“3.5”学雷锋的时候,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开展服务活动的时候,更要注重释放善意和热情,让老人、残疾人、特殊儿童等感受社会温暖,让千家万户、平凡百姓感受社会温暖,从而减少孤独感、焦虑感,减少矛盾和冲突,促进乡村山区的和谐发展,促进城乡群众的幸福生活。
图三:辽宁沈阳丰泽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“点亮心愿树”
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温暖人心,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好案例、好做法。2024年我到辽宁省沈阳市丰泽社区调查的时候,听说这个社区成立“雷锋团”志愿者队伍,不仅仅吸引社区居民参与,还吸引附近的党员干部、学校师生、企业人员参与,并且一起策划和实施富有特色、贴近人心的服务项目。例如,丰泽社区的“点亮心愿树”,即志愿者满足特殊群众微心愿的方式就非常有特色。这里是采取“开盲合”的形式。即志愿者来到“心愿树”之前,揭开任意一片绿叶,就是特殊群众的一个愿望、需要的一个“礼物”。从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到机关干部、高校师生,有爱心的人揭开一片绿叶,就可以帮助一户家庭。我当时也去揭开一个“盲盒”,是有位居民期望为残障儿子增添一件棉大衣。我就按照这个愿望,捐赠了资金。不久,丰泽社区书记发给我一张照片,就是那户居民获得微心愿资助后,智障孩子穿上棉大衣,非常高兴的图片,父子憨憨的笑容特别动人。这些非常丰富、灵活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,学雷锋爱心捐助方式,让“3.5”活动充满活力、更受欢迎。
学雷锋志愿服务,要润物无声
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,既要有热热闹闹、轰轰烈烈的形式,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,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组织、参与志愿服务;更要细致深入、“润物细无声”,通过志愿服务将雷锋精神、志愿精神传播到社区农村、传递到百姓心中。过去,大家想起学雷锋,就是“学雷锋”报告会、“学雷锋集市”,缺乏丰富多样、深入细致的活动形式。当今时代要充分利用技术发达、信息丰富的优势,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灵活化、多样化。一是“化整为零”。不仅仅有热闹的学雷锋集市,还要有更多学雷锋小组、学雷锋热心人,将志愿服务做到村村寨寨、家家户户。特别是要深入居民、村民的家中,了解需求、了解困难,具体提供关爱帮助。特别是对于老人、残疾人、特殊儿童的服务,要走进家中、走到跟前,提供细微周到的帮助。二是“不断延伸”。新时代的城乡群众,对美好生活有多种多样的需求,即使是老人、残疾人、特殊儿童也有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。学雷锋志愿服务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“探望、慰问、送温暖”,而是要把握群众的需求变化,探寻越来越丰富的服务。如针对孤寡老人的关爱服务,从定期探望到卫生清洁,从爱心捐助到亲情送餐,再到文化助老、智慧助老,尤其是近期学雷锋志愿者针对高龄老人、患病老人的特殊需求,设计和实施“幸福助浴”志愿服务。即邀请助浴师做志愿服务,以“1+3”相结合的形式,为特殊老人提供服务。即1个助沐师志愿者为特殊老人贴心沐浴,2-3位普通志愿者做好为老人理发、剪指甲、按摩以及家庭卫生、家具清洁等服务。三是“交互影响”。学雷锋志愿服务不是单一的活动,不是单一的形式,在当今时代,志愿服务要与科技扶助、文化创新、习俗复兴等结合,产生更加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。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也要不断发展变化,不断创新丰富。如天津市从2022年起,开展“3.5”学雷锋期间的百姓志愿、百姓实践、百姓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活动,将“工匠精神”“百姓智慧”“津味文化”等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,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,取得非常好的效果。因此,伴随时代的变化,“3.5”学雷锋志愿服务要日趋多样,不断丰富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。
图四:浙江宁波北仑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“文明小礼帽”
“3.5”学雷锋活动的润物细无声,既要体现在关心帮助社会人群的细致入微,也要体现在志愿者参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、滋润心灵。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调查的时候,发现有一个“文明小礼帽”项目,就是学雷锋志愿服务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生动体现。这是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,为许多双职工、单职工家庭孩子上学中,减少家长往返学校陪伴护送,开设了公交车“学生专列”,每天运送沿途的学生回校上学。然而,因为一些学生在缺乏大人管控的情况下,随意打闹、奔跑拉扯,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,造成碰伤磕伤等。这时候,北仑区志愿者协会与洛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,就将学雷锋志愿服务引入公交专列,培养中小学生志愿者,在路途中维持秩序、互相照顾,同时维护车厢卫生、安静的环境,让广大学生放心上学、快乐回家。“文明小礼帽”学雷锋志愿服务不仅仅改善了公交车“学生专列”的安全服务,而且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参与服务、享受服务的过程中,受到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的启迪,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,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文明人。
学雷锋志愿服务,要细水长流
“3.5”学雷锋活动,是通过集中开展志愿服务,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多了解、更多参与,从而带来长期、持续的关爱互助、助人为乐。以前,曾经有人说“雷锋叔叔3.5来了3.6走,志愿服务3月热闹4月冷。”这些都是对过去一些形式化、应景式活动的批评。新时代的学雷锋志愿服务,不能够仅仅停留在“3.5”活动日,也不能够仅仅满足在3月活动,而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,开展全年度、深入性,细微周到、富有实效的服务。一是要做好传承与创新。将从20世纪60年代开展“学雷锋、做好事”以来的成功经验、有效做法,不断发扬光大。二是要做好“由点到线、以点带面”的不断拓展,将“3.5”学雷锋的好活动推广到社区和农村。三是要注重策划设计。将群众性活动与科学性规划相结合,越来越丰富、越来越充实。
图五:内蒙古苏尼特右旗“红书包”学雷锋志愿服务50年来的发展
我们在城市与农村的调查中,都发现非常多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传承和创新案例。如北京大栅栏“综合包户”志愿服务项目,就是在传承“学雷锋、做好事”的基础上,结合改革开放后的新环境,将青年学雷锋与关爱帮助老人、残疾人、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结对,形成长期持续的帮扶服务。又如天津市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队,就是学雷锋热心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将个人的奉献爱心、助人为乐聚合起来,创立了第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。经过几十年,北京“综合包户”延伸出琳琅满目的志愿服务项目;天津“朝阳志愿队”拓展出灵活多样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。2024年,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调查的时候,发现有一个“红书包”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传承,特别有价值、特别有启迪。这是1972年的时候,草原上的党团员为了传播毛泽东思想,为了关爱帮助牧民,就背上印有红五星和“为人民服务”大字的军用挎包,定期不定期骑马到各个游牧点,帮助群众排忧解难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学雷锋志愿者不断探索创新,在“红书包”里装进了“新宝贝”,扩充了服务内容,形成了“送学、送医、送智、送法、送技、送暖、送策、送艺、创收”的“八送一创”志愿服务模式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“红书包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从这些案例中看到,学雷锋志愿服务不是局限在哪一天,也不是局限在哪一个月,而是要细水长流、长年累月,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,不断丰富服务、不断创新形式。
学雷锋志愿服务,要育人成长
习近平同志指出,“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,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、化作经常”。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关爱助人的同时,也要发挥育人成长的作用。让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学雷锋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、培养道德情操,塑造心灵、完善品格,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。一是要引导青少年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领悟新时代新思想,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明朗,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,树立革命理想、奋斗品格。二是志愿组织要更多关心青少年,尤其是关心帮助青少年志愿者,鼓励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学会面对社会、解决问题、锻炼成长。三是要不断发掘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,宣传推广、影响社会。志愿服务具有“助人+育人”的双功能,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尤其要重视育人功能,尤其要让青少年通过服务实践、服务体验,获得自我教育、自我成长。
图六:广东、山西、黑龙江等对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的关怀和激励
近期,横跨广东、山西、黑龙江的一个关心帮助、鼓励支持青年志愿者成长的案例,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。山西省的一位青年志愿者李洪熠,小时候因为家庭离异,身处小县域,一直比较迷茫和困惑,后来到妈妈所在的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度过寒暑假,逐渐增长见识、逐渐充满期待。在长治学院毕业之后,他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,分配到遥远的大东北——黑龙江省穆棱市马桥河镇配合民政民生服务。在前往黑龙江的火车上,小李偶遇东北自媒体公益人、志愿文化人刘福国老师,受到刘老师的指导和鼓励。并且,半年之后,刘老师利用到穆棱市办事的机会,专门到马桥河镇看望志愿者小李,再次给予鼓励。同时,刘福国将相关文章转发给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、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教授。于是,经谭建光转发之后,引起广东省佛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关注,看到文章中李洪熠准备到佛山高明区的妈妈家过春节。这时候,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联系谭建光教授,再联系刘福国老师,终于联系到小李。春节期间,佛山市、高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代表专门探望李洪熠,了解他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经历,询问愿望与需求,提供慰问和鼓励。这样,对于刚刚大学毕业走上社会,从事西部计划服务的青年志愿者,就是非常大的激励和启迪。李洪熠说,虽然志愿服务路上依然会遇到挑战和考验,未来前途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,但是在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关怀下,在广大学雷锋志愿者的关心和鼓励下,就会坚定不移、坚毅前行,为社会做贡献、为他人送关爱,也让自己更好地成长成才。小李的故事,就是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青年故事,也是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志愿者故事。然而,恰恰是这些最普通的青少年,最普通的志愿者,特别需要获得志愿组织的关心帮助、引导启迪,从而开启人生的前程,从而成为社会的人才。学雷锋志愿服务的“助人+育人”双功能,就是在这些普普通通、点点滴滴的交流沟通、关心关怀中实现。
“3.5”学雷锋活动,以及学雷锋志愿服务,需要年年传承,也需要年年创新。为此,我们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要求和群众需求,提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服务的六个途径,供大家交流分享、参考借鉴。
上一条:民政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郭芳: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工作提质增效 | 下一条:潍坊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“新春第一会”顺利召开 |
相关评论 | |